鄂倫春體育事業蓬勃發展,運動員們正在進行射擊訓練
獵民村健身房
獵民籃球賽
鄂倫春族剪紙藝人
“高高的興安嶺,一片大森林,森林里住著勇敢的鄂倫春,一呀一匹獵馬一呀一桿槍,獐狍野鹿滿山遍野打呀打不盡……”這首五十年代從大興安嶺崇山峻嶺傳遍祖國大江南北的鄂倫春小唱,就是鄂倫春民族游獵時期的真實寫照。
中文亚洲无线码 鄂倫春自治旗地處大興安嶺腹地,是祖國北疆的重要生態屏障。鄂倫春民族是我國最后一個狩獵民族,世代游獵于大小興安嶺,以狩獵生活為主,采集和捕魚為輔。在長期的狩獵生產生活中,形成了獨特的森林狩獵文化。為保護森林資源和日益減少的野生動物,鄂倫春自治旗從生態環保和民族持續發展的角度考慮,于1996年1月實行全面禁獵,世代以狩獵為主要生產方式的鄂倫春族獵民主動放下獵槍,走上現代產業發展之路,實現了鄂倫春民族發展史上的第三次歷史性跨越。
在鄂倫春自治旗大楊樹鎮多布庫爾獵民村景區,老獵民葛爾巴杰向我們講述了曾經的山林生活,她說對那時最深刻的記憶就是:食物短缺,日子過得苦,有時候吃不上飯,缺醫少藥。如今葛爾巴杰的生活安穩富足,除享受低保、老年人補貼外,她還把自己的房屋出租給旅游公司,每年可以得到一萬元的租金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,她積極參與各種鄂倫春民族文化推介活動,鄂倫春春晚、篝火節都可以見到她的身影。近年來,多布庫爾獵民村大力發展旅游業,與嘎仙旅游公司合作,在景區建起水上餐廳、跑馬場、垂釣園、生態園,每年年底村里用合作所得給獵民分紅。
“過去在山里頭生活很艱苦,冬天烤火取暖,前面熱后邊涼。撮羅子里頭有零下30多度。”談起禁獵前的生活,鄂倫春族獵民白色柱講述著。他家祖輩是遠近聞名的好“莫日根”(鄂倫春語,意思是好獵手),他的長輩們不僅獵打的好,而且在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養牛。他父親因為會過日子,被當地的獵民稱為“唆唆”,即聰明、富裕的意思。實行全面禁獵后,白色柱帶頭響應政府號召,主動交出獵槍,并到每家每戶苦口婆心的勸說:“山中的獵物沒有了,我們不種地吃什么?況且政府會幫助我們,村委會也不會扔下你們不管,我不就是個例子嗎?”聽了他的話,大家就像吃了“定心丸”,紛紛交出獵槍,全村收繳槍支率達100%。
中文亚洲无线码 如今,彩電、冰箱、電腦這些現代化家用電器早已走進獵民家庭,獵民足不出戶盡知天下事。受外界影響,獵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巨大變化。現在的獵民村,日子過得紅紅火火,鄂倫春族農獵民們主動參與生產勞動,投股份,拿工資,分紅利……從事農業生產、辦廠、經商、發展特色種植和養殖,致富路越走越寬闊!他們不再單純依靠種地,現在,獵民通過互聯網查詢科技信息,學習種養殖知識,銷售農產品和民族手工藝品。
看到日子一天天好起來,白色柱感慨地說:“過去我們獵民只有三件寶:獵槍、獵馬、袍皮襖,現在獵民們不但有了千里眼、順風耳、長明燈,還開上了轎車,用上了手機,登上了互聯網,時代真是大變樣了。”白色柱做夢也沒想到,獵民的生活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!
每一個民族都是偉大的、智慧的、勤勞的、勇敢的。鄂倫春族的偉大是他們沒有停下學習和創新的腳步;鄂倫春族的智慧是他們以“敬畏自然而尊崇自然”的文化理念,保護了泛北極地區最南端脆弱的生態;鄂倫春族的勤勞是他們千百年來,在人跡罕至的深山密林里傳奇般的生存;鄂倫春族的勇敢是他們放下獵槍走出森林,為國家奉獻了賴以生存的興安嶺。未來,鄂倫春族獵民們將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不忘初心,牢記使命,繼續砥礪前行!
呼倫貝爾日報歷年來對鄂倫春旗的發展建設、獵民生活變化的新聞報道。( 記者徐璐 通訊員王力杰)